top of page

《仁義讀兩岸-北京研學隨感》從微信wechat認識新中國

  • 中時電子報 鍾仁義
  • 2018年3月2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約二十年前,從美國唸完MBA,加入台灣最大的創投公司-中華開發工業銀行投資部,開始接觸台灣的高科技產業,隨著台商絡繹不絕地赴對岸設廠,創投業者的腳步也隨之跟進。

當時有幸參與評估許多「高新科技工業園區」的開發案,見識到整個中國百廢待興,遍地都是機會。後來因為個人與家庭因素,約有10年鮮少前往中國,未能參與中國任何投資案,錯失許多良好的賺錢機會。

圖片/鍾仁義攝

近兩、三年,看好中國未來五至十年的發展爆發力,開始重新踏上「歸途」。雖然不能用「少小離家老大回、鄉音不改鬢毛催」來形容我對中國的感覺,但中國這個「既熟悉又有陌生」的市場,再加上目前中國高速發展的情形,讓已過不惑之年的我戒慎恐懼,不知道應該從哪裡著手?即使申請北大EMBA、北航法學博士班就讀,藉此快速擴大中國頂尖同學與朋友圈的人脈網絡,似乎尚未能精準抓住中國現今市場的脈動。

為了認識新同學,我開始使用中國主流通訊軟體──微信(wechat),隨著使用的頻率,漸漸發現透過微信,是重新認識新中國的妙招。

比如2月14日西洋情人節,用微信「發紅包」,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不僅可以用發紅包這個「禮多人不怪」的策略,跟久未聯絡的朋友破冰、打招呼問候。或是運用紅包數字的巧妙,來婉轉表達對某人的愛慕之意(例如:發520紅包意即我愛你)。甚至將「發紅包」在特定群組裡以「搶紅包」模式操作,讓群裡的人享受「搶到」的快感,造成群裡朋友期待搶紅包的機會而常常關注微信,讓發紅包的人很快的受到群裡的關愛,立即提升知名度成為群裡的「網紅」。

「微信朋友圈」裡,更可說是大千世界,從發表去哪裡吃美食、哪裡好山好水的遊玩開始,或轉貼一些有趣的影片視頻、邀請朋友一同來玩小遊戲、發佈工作事業上的成就表現、對生活的感觸,甚至上傳政令宣導等項目玲瑯滿目。事實上,透過微信朋友圈所張貼的訊息,只要稍加刷頻關心,朋友所從事的行業別、平時喜好、家庭情況等大致的情形,很快就能跟他們有共同的話題。

圖片/鍾仁義攝

除了常接受老師們不定期在微信曝光他們的研究、時事評論,同學間所貼的從國內的政經、股市、法律等各式訊息外,國外的產業趨勢、外語教學都有涉獵,甚至心靈相關的內化提昇議題與運動健康養生,也都是大家每天所關注的議題。從中國同學的所關注的議題,可以發現他們不僅擁有宏觀的視野與時常操練自己的執行力,更重要的,他們「敢作夢」與不怕失敗的精神,才令我羨慕與震驚。

因著每天接收到同學老師間的正能量,就算自己偶而想偷懶一下都覺不好意思,也被這股「見賢思齊」的力量帶頭向前。當然,微信朋友圈也少不了些刊文顯擺自己、滿足虛榮心或替自家產品商業廣告的小眾,譁眾取寵、瑕不掩瑜。

另外,「微信訂閱帳戶」這個部分也不能小覷,例如:半導體行業聯盟、REITs研究院等之類,這個部分雖然是讓產業或是企業自由發揮的平台帳號,商業色彩較為濃厚。但許多相關即時新聞、重要議題、產業趨勢報告等,卻是能讓讀者定期吸收新知,提昇讀者忠誠度的好方法。這個部分,透露出當代中國菁英份子對新知的渴慕、想成功的高度企圖心與對新產品有強烈需求的慾望。

當然,微信內的小遊戲也是個亮點。眾多遊戲中,我偏愛「知識達人」這類型遊戲。主要是因為兩岸分治幾十年,許多用語與「關鍵字」不相同甚至未曾聽過。所以經由「知識達人」的小遊戲比賽,可以將片段、零散的時間,日積月累的來認識兩岸用語、文化的異同之處。

總而言之,個人認為不管你喜不喜歡中國,大國崛起與其政經實力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事實,美日歐等強國無不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。因此,鼓勵台灣年輕人,有機會多走出去到大陸看看,甚至可以效法我們的父執輩們,在80年代拎著一卡皮箱闖世界的精神,到世界舞台之一的中國比試比試,想必眼中會有另一個新中國的出現。

圖片/鍾仁義攝

Comments


©2018 BY 益立信 海外房地產專家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